春節剛過,馬慧娟就忙個不停。進村入戶為農民群眾講課、走訪基層搜集整理代表建議、應邀接受全國各家媒體采訪,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當當。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馬慧娟是寧夏代表團中唯一的農民代表,也是全國少有的“農民作家”,她在一年一度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如何“發聲”,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經過五年的學習和沉淀,馬慧娟對代表履職工作已“輕車熟路”。 如今她所準備的代表建議,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彰顯出一位基層農民的大格局。
“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為群眾履職盡責是一種幸運;每一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我而言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經過這5年的不斷學習,我深深明白,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我,已經不再是代表個體的‘小的自我’,每一次在大會上發言、每一次接受媒體采訪,都要以一個‘大我’去看待問題,我所提出的建議,也不能只是關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些事,而要放眼全局,去關注一個地區發展、關注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馬慧娟對記者說。
令她感到高興的是,這些年提出了一些建議,被國家有關部委采納,如寧夏代表團提出的建設高鐵的建議、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的建議,都得到了落實。“以前我去北京開會,周圍的鄉親們還不理解:你一個農民能說個啥。現在我走訪群眾時,大家會說,‘哦,退耕還林的補助我們領著呢,還領不少呢!’‘哦,高鐵通了,現在走趟銀川、西安方便太多了!’‘哦,這些變化都是因為你們在北京開會的時候提出來了建議,是你們幫咱們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通過這些點點滴滴,基層群眾才知道人大代表所提的建議會關系到寧夏的發展未來,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才知道總書記講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到底在哪里!”
這兩天,馬慧娟“泡”在寧夏移民博物館里,認真修改自己準備在全國人代會上要提出的建議。今年,她準備了兩條建議,一條事關羅山生態保護修復:“‘羅山疊翠’自古是咱寧夏大地上的著名景致,聽老一輩人講,過去羅山曾有‘一年七十二場巡山雨’的氣象奇觀。我想建議國家支持寧夏加大對羅山的生態修復工作力度,保護好寧夏中部干旱帶人民群眾的生命線羅山,讓羅山再現‘七十二場巡山雨’的美麗景象。”
另一條建議是建議國家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
“總書記來寧夏視察時,曾在紅寺堡說,希望移民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并且對脫貧群眾說,更好生活還在后頭。提這個建議,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咱紅寺堡群眾鞏固脫貧成果,并且能夠發展成為致富提升的樣板區。”馬慧娟說。
馬慧娟是西海固移民搬遷的親歷者,多年來,她筆耕不輟,用最質樸的筆觸告訴世界,在中國、在寧夏發生的這一場偉大變革。
2019年兩會之后,馬慧娟耗時五個月時間,輾轉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興涇鎮(蘆草洼)、吳忠市的紅寺堡、靈武市的狼皮子梁三地,實地走訪十三戶,行走500多公里,以黑眼灣原住戶搬遷之后的巨大變化寫就《走出黑眼灣》一書。這部紀實文學作品以黑眼灣這個小小的村莊為基點,通過刻畫十四個人物的不同經歷,從親歷者的視角闡釋移民搬遷政策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講述了鄉親們搬離寧夏涇源縣黑眼灣,移民之后逐漸走上小康之路的真實感人故事。
2020年3月,《走出黑眼灣》正式出版發行,并被新華社拍成同名紀錄片,在2021年兩會期間播出,全網播放量1.21億次,評論超過16萬條,被譽為扶貧版的《百年孤獨》、簡版的《山海情》。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馬慧娟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文章,講述了黨的移民搬遷政策給家鄉的群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共產黨好,黃河水甜”是移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對黨的感恩之情。
2021年10月,在中宣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舉辦的鄉村閱讀盛典中,馬慧娟入選2021年“鄉村閱讀榜樣”,全國僅有十七名。同年,她被吉林大學文學院暨新聞傳媒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如今,馬慧娟一邊準備代表建議,一邊仍在堅持寫作。她說,紅寺堡移民搬遷的故事寫也寫不完,每次下鄉走訪群眾,大家都爭著告訴她一些令人心動的好故事。
“我最想在全國兩會上說的,就是:現在的寧夏不是原來那個寧夏,現在的西海固不是原來那個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在擔任本屆人大代表的最后一年里,我想繼續講好寧夏故事,將寧夏脫貧的好的經驗做法告訴全世界,讓大家看看這就是中國精神,這就是中國力量!”(寧夏日報記者 尚陵彬/文 王鼎/視頻)